曾经,怒江大峡谷深处,溜索是老百姓出行的“生命线”;滇西连绵的群山中,农产品外运需要人背马驮;边境村寨的孩子们上学、老人看病只能翻山越岭……如今,一条条平整安全、蜿蜒盘旋的农村公路,如同跃动的血脉,将云岭的千山万壑、边远村寨紧密相连,让“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”更丰富、更多彩。
这翻天覆地的变化,正是云南省全力推进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结出的丰硕成果。
高位推动成效显著
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建好、管好、护好、运营好”农村公路的重要指示精神,将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作为服务乡村振兴、促进共同富裕的先导性工程,相继出台《关于加快推进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的实施意见》《推动“四好农村路”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》《云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实施办法》等系列政策文件,“十四五”以来,累计创建“四好农村路”全国示范县21个,培育省级示范县50个。
持续深化“政府主导、分级负责、多元联动”建设机制,累计投入资金760亿元,大力实施建制村通硬化路等惠民利民项目,农村公路覆盖范围、通达深度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,有力提升了农村地区交通状况,群众出行条件显著改善,促进了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发展,为打赢脱贫攻坚战、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建好:路网延伸品质提升
规模跃升,通达更深。截至2024年底,云南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30.2万公里,居全国第2位。实现819个乡镇通三级路,12421个建制村通等级公路,9.2万个自然村通硬化路,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100%通硬化路。昔日的“溜索过江”成为历史记忆,村民出行彻底告别了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”,“外通内联、通村畅乡、客车到村、安全便捷”的农村交通网络基本形成。
政策引领,统筹推进。云南把农村公路新改建、危桥改造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列入全省民生十件实事重点推进,围绕“十四五”公路发展规划,精准施策,构建乡镇通三级公路、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等6大类别建设项目库,并动态优化项目储备,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科学指引与坚实支撑。
模式创新,高效推进。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多元化建设模式。大理州推行“党建引领、村级自建”,通过简化程序、群众筹资筹劳等方式,显著降低建设成本并加快进度。昭通建立小型项目“财政资金+群众投工投劳”模式,县政府采购水泥、砂石等主材,乡镇政府统筹,县交通运输部门现场指导,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建设。瑞丽市成功争取农发行融资贷款2.5亿元,有效破解了资金瓶颈。
管好:落实责任精细治理
路长上岗,责任落地。全面推行县、乡、村三级“路长制”,构建起“省级统筹、市县落实、乡村参与”的网格化责任体系,全省设置“路长制”公示牌5.7万块,路长人数3.3万人,护路员4.4万人,建立“路长+护路员”的联动机制,将日常巡查、日常保养等职责细化到人。实现了“路有人管、责有人担”,农村公路列养率保持100%。
科技赋能,精细治理。积极探索信息化管理手段,省公路局研发农村公路数字化管养平台,实现养护绩效评价流程线上管理。昭通市绥江县开发“绥江交通”智慧小程序,实现路长巡路问题“发现—交办—处置—验收”线上闭环管理,高效处理问题2500余条。楚雄州元谋县搭建数字交通管理云平台,融合GIS、物联网技术,实现农村公路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。
法治保障,环境优化。探索“法约”结合治理路径,推动将爱路护路纳入乡规民约、村规民约,创新开展“义务爱路护路日”“人民公路人民养”等群众性活动,激发村民自治活力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,开展路域环境洁化、绿化、美化,全省累计实施“路田分家、路宅分家”8.3万公里。
护好:打造环境畅安舒美
机制创新,促民增收。坚持群专结合养护,构建起“公路养护+就业帮扶”机制,年均吸纳3.7万名农村劳动力参与日常养护,其中脱贫户2万余人,人均年收入增加1.1万元。专业养护引入第三方搜狐体育直播app下载,推动养护作业标准化、机械化转型。
绿美公路,生态融合。结合“绿美云南”“绿美交通”建设,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绿化美化工程。通过“补绿增色、借景造势”,累计打造绿美农村路3.2万公里,涌现出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藏茶谷公路、香格里拉市库周公路、文山州广南县“冬樱花”打卡路等一批绿美标杆项目。
安全筑基,守护生命。坚持“因地制宜、安全适用”建设农村公路,“十三五”以来,同步实施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13.73万公里,改造危旧桥梁2425座,一条条“放心路”修到了村民家门口。
运营好:融合发展便民惠民
行有所乘,服务跃升。在“四好农村路”的坚实支撑下,农村客运实现了从“有没有”到“好不好”的根本性转变,服务品质、安全水平、可持续性不断提升。昆明市引导传统客运企业转型,携手平台推出“站点巴士”,实现便捷购票、就近乘车,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。安宁市创新开通覆盖主城区的免费“家校直通车”,配备安保员,实现学生安全出行闭环管理,日均服务4800余人次。
货畅其流,降本增效。坚持“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”原则,依托农村客运班线“定时、定点、定线”优势,委托运输企业代运代投快递,全省开通客货邮融合线路583条,投入代运车辆2800余辆,实现“公交载客又带货”。截至2025年6月,云南已建成9901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,快递进村率从不足40%跃升至67.39%,县到村派件时间压缩至1天左右,派件、寄件成本分别下降20%、50%。2024年全省农村物流成本降低1.2亿元,群众运输费用节约7200万元。
路通业兴,富民强村。农村公路的畅通,极大激活了乡村经济,版纳、临沧的茶叶,普洱、保山的咖啡,昭通、红河的水果更快更新鲜地走向全国。美丽农村路串起散落的美景,元阳梯田、普者黑、腾冲和顺、沙溪古镇等景区及众多乡村旅游点因路而兴,民宿、农家乐涌现,村民吃上“旅游饭”,怒江“美丽公路”成自驾网红打卡地。“民心路”促进和谐,便捷交通改善了就医、上学条件,提升了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路衍经济助力振兴
创新实践农村公路“+特色产业”“+乡村旅游”“+电商物流”“+历史文化”等模式,成为激活乡村资源的关键纽带。昭通市威信县依托红色旅游路,将扎西会议旧址等红色景点与美丽乡村串联,铺就革命老区致富路。昆明市石林县围绕全域旅游布局,高标准建设大叠水旅游专线等公路,将鹿平公路打造成为带动沿线7万群众增收的“快车道”。文山州麻栗坡县在粑五线建设中,将沿线果树交由群众“分片包干”管护并分红,实现“建管护”与增收共赢。西双版纳七子饼茶园路、大理漾濞核桃路、楚雄紫溪山旅游环线等一批典型示范路正加速从“旅游公路”向“公路旅游”转变,成为农业增效、农村发展、农民增收的黄金之路。
民心所向,大道如虹。云南的“四好农村路”,铺下的是路,连接的是心,通达的是富,稳定的是边。它不仅是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,更是驱动云岭乡村巨变、承载边疆人民幸福梦想的坚实纽带。站在新起点,云南将聚焦提质升级、智慧深化、绿美延伸、融合增效,推动“四好农村路”高质量发展,让其在与乡村产业、旅游、文化更深层次联动中,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,发挥新的更大作用。